logo

脾胃虚只用中药?谷医堂说:餐桌上这1“食”就是好药!

发布时间:2025-07-18 (点击 8 次)

提到“脾胃虚弱”,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喝中药调理。中药固然是中医宝库中的重要手段,但谷医堂要提醒您:调养脾胃,绝非只有喝药一途! 中医历来强调“药食同源……

提到“脾胃虚弱”,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喝中药调理。中药固然是中医宝库中的重要手段,但谷医堂要提醒您:调养脾胃,绝非只有喝药一途! 中医历来强调“药食同源”,认为许多日常食物本身就具备调理身体的特性。
尤其对于脾胃这个“后天之本”、“气血生化之源”的养护,一日三餐的饮食选择,才是最基础、最持久也最易行的调养之道。今天,谷医堂就为您揭秘餐桌上一位低调却实力超群的“脾胃守护者”,它性质平和,功效卓著,堪称滋养脾胃的“上品”之选——它就是山药。

为何山药堪称餐桌上的“脾胃良药”?
山药,古称薯蓣,在中医典籍中被高度推崇。其性平味甘,归脾、肺、肾三经。其调养脾胃的价值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健脾益气之要药: 中医认为,脾胃虚弱的核心问题之一是“气虚”,即脾胃的运化、升清功能不足。山药能补益脾胃之气,增强其消化吸收和输送营养的能力,有效改善因脾虚导致的食欲不振、饭后腹胀、疲倦乏力、大便稀溏(或先干后溏)等感受。它不像峻补之品那样容易“上火”或滋腻碍胃,性质非常温和、平补、不燥不腻,适合大多数人长期食用,是平补脾胃的典范。

滋养脾阴胃津之佳品: 脾胃虚弱有时不仅表现为“气虚”,还可能伴随“阴虚”,即脾胃津液不足。表现为口干舌燥、胃脘隐隐灼热、饥不欲食、大便干结难解等。山药在补气的同时,还具有滋养脾阴、生津益胃的作用,能缓解脾胃的“燥”感,促进胃液分泌,温和地滋润干燥的消化道黏膜。

固护脾胃,涩肠止泻: 山药具有收涩之性。对于脾虚不能有效固摄水谷精微,导致慢性、无明显腹痛的腹泻(便溏),食用山药能帮助固肠止泻,改善大便不成形的情况。
现代视角的印证: 现代营养学研究也支持山药的益处。它富含淀粉酶、多酚氧化酶等物质,有助于促进消化;其黏液质(甘露聚糖、黏蛋白)能保护胃壁,润滑肠道;丰富的膳食纤维(尤其适合便秘型脾虚)有助于维持肠道环境平衡;同时提供多种维生素、矿物质和微量元素,为身体提供基础营养支持。

虽然山药性平,适合大多数人,但根据脾胃虚弱的不同侧重,搭配其他食材效果更理想:
偏重脾虚气弱(乏力、腹胀、便溏): 可搭配 党参、黄芪(少量)、茯苓、白扁豆、薏米(炒制) 等增强健脾益气化湿之力。如:山药茯苓粥、山药黄芪炖鸡(少量黄芪)。
偏重脾胃虚寒(怕冷、喜热饮、腹部凉): 可搭配 生姜、红枣、桂圆、陈皮 等温中散寒。如:山药姜枣粥、山药桂圆羹。
偏重脾胃阴虚(口干、胃灼热、便干): 可搭配 百合、银耳、玉竹、麦冬 等滋阴生津。如:山药百合羹、山药玉竹瘦肉汤。

食养需结合良好习惯
规律饮食: 定时定量,细嚼慢咽,避免饥饱无常、暴饮暴食,减轻脾胃负担。
寒温适宜: 减少生冷寒凉(如冰饮、大量生食)及过于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,保护脾胃阳气。
情绪平和: “思伤脾”。保持心情舒畅,避免过度思虑和焦虑,有助于气机调畅,脾胃安和。
适度运动: 散步、太极拳等温和运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,强健脾胃功能。避免久坐。

调理脾胃虚弱,中药固然是重要选择,但绝非唯一途径。谷医堂倡导回归日常,善用药食同源的智慧。餐桌上的山药,凭借其卓越的健脾益气、滋养胃阴、固护肠胃之效,以及平和的性质、多样的做法、融入三餐的便利性,当之无愧地成为调养脾胃的“平民珍宝”。它提醒我们,最好的“药”往往藏在最寻常的食物里。

将山药纳入您的日常饮食,坚持食用,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,就是在用最温和、最持久的方式,为您的“后天之本”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,逐步改善脾胃状态,迈向更舒适健康的生活。记住,养护脾胃,贵在日常点滴的用心。

线下门店咨询服务热线:400-0187-299    线上销售咨询服务热线:400-8855-091

湘ICP备17011020号-2 Copyright © 2018 湖南谷医堂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 长沙网安数字警务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