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

秋分重在“收”,谷医堂黎志清:做好这六收很重要

发布时间:2025-09-24 (点击 176 次)

昼夜均分,秋色正中。秋分时节,天地阴阳趋于平衡,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、闭藏,谷医堂中医互联网医院黎志清医生表示,“收”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,更是人……

昼夜均分,秋色正中。秋分时节,天地阴阳趋于平衡,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、闭藏,谷医堂中医互联网医院黎志清医生表示,“收”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,更是人体顺应天时的养生智慧。


谷医堂中医互联网医院黎志清医生。

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言:“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,以平为期。”中医认为,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。因为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,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,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,使机体保持“阴平阳秘”。凡起居、饮食、精神、运动等方面调摄皆不能离开“养收”这一原则。黎志清医生从中医角度,为大众提供了秋分时节关于六“收”的养生思路。
一、“收”神:敛神静志,心平气和
秋主肃降,气候转凉,万物由生长向收藏过渡。《素问》言:“秋三月,此谓容平,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,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,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,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。”秋分养生,首在收神。此时应避免情绪大起大落,可通过静坐、阅读等方式保持心境平和,减缓秋季萧条之气对情绪的影响,达到“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”的境界。
 二、“收”津:防燥护阴,润养为先
秋分后燥邪当令,易耗伤人体津液,出现口鼻干燥、皮肤干涩、咳嗽咽干等“秋燥”症状。养生需重在“收”敛津液,防燥护阴。饮食上应多选择滋润之品,如梨、百合、银耳、山药、蜂蜜等,可自制秋分润燥羹汤。黎志清医生也提醒,勿过食辛辣发散之物,以免加重阴液耗伤。适当饮用以沙参、麦冬、石斛等配伍的养生茶,有助于滋阴润肺,收敛津液。
三、“收”阳:保暖胃腹,勿令寒侵
虽言“春捂秋冻”,但秋分后昼夜温差加大,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养生需注意保护人体阳气,尤其应注意腹部、背部及关节的保暖,避免寒邪侵袭。夜间睡眠关窗盖被,白天可适当晒太阳补充阳气。饮食上可适量摄入温性食物,如糯米、南瓜、红枣等,为冬季阳气潜藏做好准备。
 四、“收”动:缓形敛汗,不宜过泄
秋分运动养生也应契合“收”的原则,不宜进行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,以免阳气外泄过度。建议选择较为平缓的运动方式,如散步、太极拳、八段锦、瑜伽等,以身体微微发热不出大汗为度。运动时间可选择在气温适宜的清晨或傍晚,避免受凉。
五、“收”味:少辛增酸,以助肝气
秋分饮食要遵循“少辛增酸”的原则。酸味食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,有助于收敛肺气,舒缓肝气,顺应秋收之道。可适量食用葡萄、石榴、柚子、山楂等酸味水果,以及一些性味收敛的食材。同时减少葱、姜、蒜、辣椒等辛味发散食物的摄入,以防肺气过泄。
六、“收”息: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
秋分时节,起居应顺应自然界“阴长阳消”的规律,做到早睡早起,以契合养收之道。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,以养“收”气;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,使肺气得以舒展。良好的作息不仅能缓解秋乏,还能提高人体对秋季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。
秋分养生,重在把握“收”字精髓。通过收神、收津、收阳、收动、收味、收息,多维度践行中医养生智慧,方能恰如其“分”,安然度秋,为健康过冬打下坚实基础!

线下门店咨询服务热线:400-0187-299    线上销售咨询服务热线:400-8855-091

湘ICP备17011020号-2 Copyright © 2018 湖南谷医堂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 长沙网安数字警务室